以高水平学科支撑专业建设的关联机制研究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6-24浏览次数:2297

牵头领导:李小年    牵头部门:研究生院、教务处

 

        高等教育的学科划分和高等学校主要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设置,是现代大学的立学之本、教学之范,是现代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平台。近些年来,学校的学科、专业的建设成效明显,为学校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学科、专业布局上,目前已经建有40余个一级学科,68个本科专业覆盖理、工、文、医、法、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九大学科门类。学科、专业水平快速提升,已经建立起以31个省级重点学科为基础的优势学科,以20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代表的学科平台,以2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为龙头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一些工科学科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现有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优势专业15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个,6个本科专业通过了教育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组织的专业认证(评估)并取得了优良成绩,培育了一批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专业建设走在地方本科院校的前列。可喜的是,省级及以上重点(特色、优势)专业均有相应的省级及以上重点学科的支撑,老师深刻感受到学科建设整体带动了专业发展,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方面成效明显,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立项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学科建设虽然总体上促进了专业的发展,但总体上处于自发状态,更多的是基于专业与学科之间的天然联系而形成的自然促进,两者结合的深度不够、质量不高,一定程度上存在“两张皮”问题,甚至出现不协调乃至冲突的状况。在调研访谈中,教师主要提出四个方面的问题:学科资源没有充分转化为本科教育资源;学术队伍没有全面转化为高水平的教学队伍;科研优势没有有效转化为教学优势;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包含本科专业建设内容甚少。

        一所大学的本科专业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学校在向“区域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过程中,以学科建设来支撑、促进本科专业的发展,在资源紧张的瓶颈中、人才培养的困局中走出一条学科可持续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相结合的协同发展之路,最终实现学校办学水平的综合提升和向研究型大学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必然的选择。学校在过去十余年“以学科建设作为发展主线”是基于提升学科水平进而提高教育质量的路径选择,现在“以提升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作为发展主线”是从根本上提高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的路径选择。本调研课题组认为:要从新的发展主线出发思考建设研究型大学背景下学科、专业之间的关联机制,确立“专业建在学科上”的办学思路,建立学科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职能与创新人才培养职能协同的整合性制度和融师资培养、研究生培养、本科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学科培养制度,强化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深度结合与高效互动,具体思路与建议如下。

        一、确立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水平的关联机制,以学科基础支撑专业布局

         建立本科专业设置的学科标准。本科专业作为学科和社会需求的结合,其增设、撤销也应该按照学科水平、社会需求两个标准来进行。首先,在学科、专业建设的先后顺序上,先建学科,再建专业,先有学科对社会需求的快速反应,建立起学科的研究方向,开设相关课程,然后才开始专门的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层次的先后顺序上,先有适应社会需求的师资转向与培养,然后进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再后进行相应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其次,学科要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开设本科专业,也就是要办新专业必须高起点。第三,根据学科、专业属性统筹研究生、本科的专业设置。

        完善专业大类内部的学生分流机制。在目前按学院招生、大类培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通识教育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同时以学科群、专业群为基础探索、实施学生在大类内部自由选择、有序分流的机制,建立起学科群、专业群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设置和调整专业、模块、课程的机制,为后续在全校范围内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打下基础。

       二、确立专业管理与学科基层组织的关联机制,以学科组织支撑专业任务

        深化学科制改革,构建“学科一专业”一体化的组织体系。完善学院制,改革当前的学科责任制度,将教学责任制度与学科责任制度融合,学科作为基层实体组织承担发展学术、培养人才双重责任,并将培养人才作为首要责任。主要按照任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设置岗位,将(本科、研究生)课程作为岗位设置的主要标准;根据任务要求设置相应的岗位考核标准,避免按照科研要求一刀切。

         深化自主理财制度改革,建立基于学科的拨款体系。改变当前按学生数测算、拨付经费给学院的做法,建议按照一级学科所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课程开设数两个指标测算经费,拨付相应学院管理、使用,加强学科的人才培养贡献意识。建立学院制的基本规范,明确自主理财经费用于教学、实践教学、学生活动的基本要求。

        三、确立专业发展与学科构成要素的关联机制,以学科实力支撑专业内涵

        建立学科队伍的科学发展体系。建立适应高水平学科、专业发展的师资引进机制,确保新进教师具有科研、教学双强的潜质。在教师个人的职业纵向发展上,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发展要辩证统一、相互支持;建立新教师助讲制度,完善、强化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施。在岗位考核、职称评审中要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师的教学贡献能够得到公平、公正体现。各级各类人才项目的评选、进修应综合考虑教学、科研的双重发展。建立融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学术团队,以课程群为基础建立学科组织内部的教学研讨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出台知名学者教授给本科新生开设研讨课的制度,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让本科教育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秀生源。

        建立学科平台的共建共享机制。按照协同创新的思想,在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建设项目中要将本科教育真正纳为建设内容;学科的实验室、产学研合作基地、国际合作平台建设要充分考虑本科教育需要, 为教师的实践能力锻炼提供基地,为学生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提供平台,建立面向教师、本科生、研究生全面开放的共享机制。

        建立学科科研的教学应用机制。树立科教融合、科研反哺教学的建设理念,明确大学的科研在社会应用之外要有教学应用的要求,科学研究要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进奠定基础。建议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促进科研过程和教学过程的结合,更深入地推进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完善职称晋升办法,增加科研促进教学的评价指标。

        四、确立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项目的关联机制,以学科发展支撑专业提升

        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协调规划。加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规划协调,根据学科水平、需求来统筹、科学制定本科和研究生招生计划,在经费上逐步实现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反哺本科教育,在机制上推出本硕连读试点。将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教学与研究基地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纳入学科建设规划。将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作为研究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增加学科建设评估的校本要求。将专业建设、本科教育列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申报、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将学术队伍承担本科教育任务、学科资源共享、科研反哺教学情况列入学校增加的考核指标。(文章来源:《浙江工业大学报》第9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