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四梁八柱”。浙江工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立足“城乡规划需要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这种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如何实施和保障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等专业课程建设三大关键问题,开展专业思政的系统化设计与一体化推进。
图1 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建设的三大关键问题
专业思政中强调的“思政”主要是指“育人元素”,不是平常狭义讲的“思政”。只要是对学生人生成长有积极引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理想、正义、道德等正能量的都应当是属于课程思政的范畴,并关键在于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教育的“价值+知识+能力”体系之中。城乡规划专业从目标层、价值层、系统层、策略层构建“1358”专业思政一体化建设框架,将思政教育融入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各环节、各方面。
图2 城乡规划专业 “1358”专业思政一体化建设框架
1 一个建设目标
致力于建成区域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城乡规划专业,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人本精神、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又红又专人才”为目标,建立理念先进、覆盖全面、制度完善的城乡规划专业思政建设体系。(1)通过教学联盟建设,不断扩张同化“共建、共享、共育”的思政育人理念;(2)通过教学过程创新,不断打造深化“多主体、全过程、基地化”的思政育人模式;(3)通过教学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优化“网络化、数字化、常态化”的思政育人环境。
2 三大思政元素
根据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重塑“知行合一、道法一体、工匠能力”价值体系,将之融通到专业培养各环节、各方面。(1)知行合一:从工程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用科学理论指导工程实践,科学研究缺乏“真问题”;(2)道法一体:价值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需要领导力保障。(3)工匠能力:深化政产学研用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真刀真枪”的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过程中,将思政教育和专业训练有机融合,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
3、五大能力体系
构建并强化阶梯式、钻石型的“五大能力”价值训练体系。通过广泛的现场调查、问需,多方的沟通、交流,以及缜密的思考、权衡与推理等过程,使学生对于好的设计“是什么(调查)、应该是什么(策划)、怎么落实(规划+设计+建设),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展示(表达)”等问题有系统认知、科学理解与准确把握,从而不断提升和优化学生的价值观、方法论与领导力;并细化与“钻石能力”相匹配的“五阶段”全过程教学评价制度。
图3 城乡规划专业思政教育引领的“钻石能力”训练体系
4、八项实施策略
(1)开展“三维党建”共建活动,促进党建思政深度融合。通过师生党支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组织学生创新性开展多种党建基地活动、总结提炼并推进师生党支部创优评优活动,多元化党建共建活动,夯实学生思政基础,形成多层次党建共建成果。
(2)构建“三个层次”知识体系,优化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以城乡规划主干课程群为中轴,以人文社科类和规划技术方法类为两翼,构建“一轴两翼三层次”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重组知识体系、植入课程思政、优化教学内容。
(3)立足“三位一体”教学创新,推进专业思政协同建设。创建“基地化+多主体+全过程”的政产学研用教学联盟及人才培养新模式,搭建由高校、设计院、开发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同组成的多主体教学联盟,不断优化“干中学”的教学激励机制,打造全过程教学组织新模式。
(4)打造“三大创新”实践品牌,建立优质思政资源平台。开创“乡建社、智农三宝、新思政大讲堂”等三大思政活动品牌,巩固“第一课堂”、联动“第二、第三课堂”,提升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
(5)开展“三大互学”研讨活动,提高教师思政能力水平。常态化开展”思政引进、思政自学、思政输出”等教研活动,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讲座、教学论坛、理论研讨会、专业思政展示”等交流互学方式,提升专任教师思想意识。
(6)开展“三个会议”教研活动,建立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常态化开展”教师教学研讨会、学生反馈座谈会、学术与教学论坛会“等教学研讨会议,立足校院两级教学制度,建立城乡规划专业思政入大纲、思政入教案、思政入实践等多项制度。
(7)用好“三个思政主题空间”,常态推进专业思政交流。建设“城乡规划专业思政工作室”,常态化开展专业思政交流;发挥“学院党员之家”红色思政作用,树立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设“数字思政实验室”,依托数字设计实验室,结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持续开发专业思政数字平台。
(8)推进”三谋两造”建设计划,建立优秀团队培育机制。围绕优秀课程思政示范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目标,通过缔造共同体、打造朋友圈,顶层谋准势、中层谋好局、底层谋成事,提高战术能力。
5、结语
做好专业思政,一定就是抓住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的“牛鼻子”,也一定能够搭上“双万计划”的高速列车;城乡规划专业思政教育体系构建,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原则,努力回答好高校人才培养的三大核心问题——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